Search

巴菲特致股東信昨天公佈,Geoff Gannon 這幾天也持續寫一些他的收穫。他討論的一個主題也給我...

  • Share this:

巴菲特致股東信昨天公佈,Geoff Gannon 這幾天也持續寫一些他的收穫。他討論的一個主題也給我一些想法

Geoff Gannon 文章連結:https://reurl.cc/XXvpaj

先節錄巴菲特的原文

“…the fallout from many of my errors has been reduced by a characteristic shared by most businesses that disappoint: As the years pass, the ‘poor’ business tends to stagnate, thereupon entering a state in which its operations require an ever smaller percentage of Berkshire’s capital. Meanwhile, our ‘good’ businesses often grow and find opportunities for investing additional capital at attractive rates. Because of these contrasting trajectories, the assets employed at Berkshire’s winners gradually become an expanding portion of our total capital.”

“我的許多(投資)錯誤會由於這些令人失望的公司的共同特性而使傷害下降:隨著時間的經過,表現不佳的公司會趨於停滯,隨即進入一種狀態:它們的業務所需資金占波克夏的資本比例會越來越小。與此同時,表現良好的公司往往會繼續增長,並找到更多投資回報可口的機會,並投入額外的資金。由於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軌跡,我們表現良好的公司的資產將佔據波克夏越來越大的比例”

不知道大家看這段有什麼想法,我是想到這蠻像指數投資的方法啊,有點動能的味道。在指數中表現好的公司,它們佔整個指數的比重就會越來越高,表現差的公司將被踢出指數。在波克夏旗下的公司也是如此

重點是上面說的不只適用巴菲特 100% 併購的公司,其實也適用巴菲特單純投股權的公司。Geoff 舉華盛頓郵報為例,在 1977 年巴菲特買了 1100 萬美元的郵報,這個數字到 2007 年也是 1100 萬美元。巴菲特說他買股票就像是買 100% 持有的公司,那是真的。當你持有一間公司 100%,你不會因為公司漲 50% 就減一些,跌 20% 就加一些,你不會這樣來回操作

當然,巴菲特對單純投股票還是有一些加減碼的操作,但我想大家可以明白上面那段想表達的意思

那這樣看來巴菲特這個模式,不就又跟指數投資差不多了嗎?S&P 不會 rebalance,不會因為今天 Apple 漲 100% 就讓它在指數的比重下降。這叫 buy and hold,這可能跟大家(我也是)理解的 buy and hold 不一樣

那最後就來想一下,既然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基本上)跟指數一樣,那他勝過指數不就是在選股能力了嗎?我想是的,這也是 Semper Augustus 2017 年報裡講的論點,主動投資還是能勝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還是能在 500 家公司裡挑出相對好的那幾十家。巴菲特目前管的資金其實能做的應該也是這樣吧,在 500 大裡找出最好的那幾家,然後買了就放著,等個十年二十年,看看這些公司會不會比整個 500 大來得厲害

Geoff 最後總結提了一個問題也值得思考:巴菲特的成功是因為他的選股?還是他在每一檔股票的配重?還是他在面對贏家和輸家時的態度跟一般的投資人不同?也許是這三個的綜合,但往往我們看到的討論只在第一項

這件事也給我自己一些提醒,這幾個月其實我蠻頻繁交易。不是一直換股,是一直在調整整個投資組合的比重:A 公司漲個 10-20%,也許我就減一點加到 B...之類的。但這跟上述講的完全不同、我之前討論的以上檔空間*信心度去優化投資組合比重也跟上面講的不同

沒有好壞,只是給了我一些思考的角度。Geoff 說讀這段可以思考:我們想變得跟巴菲特一樣?我們有那樣的性格?還是我們需要不斷調整投資組合比重好像我們有在做事(他們有幫別人管錢)?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謙虛學習投資知識 快樂分享投資理念 阿堯投資筆記部落格 http://joey980161.pix
View all posts